近年来,一起手段狡猾的贷款诈骗案件引起关注,相关团伙的一系列操作对金融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。相关司法部门借助大数据等手段,依法对涉案人员进行了处理。
没有资质“包装”成高收入人群
时间回到 2020 年 11 月,这伙诈骗团伙将目标对准没有贷款资质的人,通过 “包装”,把这些人塑造成高收入群体,协助他们获取银行信用贷款授信额度,进而骗取个人信用消费贷款。而从事贷款中介业务的王某、虞某等人,在这个诈骗链条中起到了关键作用。他们利用 POS 机虚构消费交易,帮助将贷款套取出来,抽取一定费用后,把剩余款项转给诈骗团伙。
虞某和李某合伙转移诈骗所得贷款 150 多万,从中获得 6 万多收益;王某不仅自己转移了 300 多万,还与张某一起转移了 40 多万,两人共获得 6 万多收益。
非法经营等多项罪名成立
事情最终还是败露了,这起案件很快被依法查处。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后,法院作出判决:王某等人因涉及非法经营、洗钱相关行为,被判处 3 到 6 年有期徒刑;张某作为从犯,情节相对较轻,适用缓刑。所有涉案人员均被处以罚金。
此外,上游参与贷款诈骗的 52 名涉案人员,在 2021 年到 2024 年底期间,也因贷款诈骗相关行为受到了法律的惩处,刑期从 7 个月到 11 年不等。
在办案过程中,相关机关单位顺着银行贷款数据和 POS 机刷卡记录等线索展开深入调查,还构建了资金流向分析模型,成功将涉案人员从最初的 1 人扩大到 37 人,涉案金额也从 18.3 万元追查到 600 多万元。
这些行为对金融市场秩序造成了严重扰乱,显然触碰了法律底线。需要注意的是,POS 机取款实质上是一种对银行的欺骗行为。目前,利用POS 机取得的资金,已成为银行卡相关违规行为中涉及金额较高的一种,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,对市场秩序影响恶劣,违规者必将受到法律的严肃处理。